何致使拳拳?绾臂双金环。何故道周到?约指一双银。何致使戋戋?耳中双明珠。何致使叩叩?香囊系肘后。何致使契阔?绕腕双跳脱。何故结恩惠?美玉缀罗缨。何故结中心?素缕连双针。何故结相于?金薄画搔头。何故慰分别?耳后玳瑁钗。何故答欢忻?纨素三条裙。何故结愁悲?白绢双中衣。
三国时期大文人繁钦文辞美丽,意气昂扬,是曹操较为喜爱的主薄,他仅存的长诗《定情诗》以铺彩摛文的方法、热情奔放的词句千古撒播,冷艳后世。诗中的接连对答,展示了古代男女看护爱情、见证誓词的十大定情信物。
“绾臂双金环”指臂钏,又称缠臂金,这是我国古代女人一种环绕于臂的装修,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,所盘圈数多少不等,一般三至八圈,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。缠臂金的微妙在于戴上之后不管从什么视点看,所见都为数道圆环,而彼此不相关,宛如佩带着几个手镯般美丽。前期臂钏什物多呈现于北方地区,通常将金银条锤扁,并有花、素之分:雕刻有斑纹的,称“花钏”,素而无纹的,称“素钏”。
以戒指作为定情物,不管在东方仍是西方都较为通用,不过在古代中国用戒指定情的风俗虽由来已久,但此戒指只作为定情物,并不在婚礼上呈现。据悉,戒指本来起源于古代宫殿,女人戴戒指是用以记事。戒指是一种“禁戒”、“戒止”的标志。其时皇帝三宫六院、七十二妃子,在后宫被皇上看上者,宦官就记下她陪同君王的日期,并在她右手上戴一枚银戒指作为记号。当后妃妊娠,奉告宦官,就给戴一枚金戒指在左手上,以示戒身。因为妃子都将戴上戒指视为荣耀,这种风俗便撒播开来,到了东汉时期民间现已很遍及。
耳中明珠指的是耳饰,一簪一珥,可伴终身,耳饰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位置。唐代张籍《节妇吟》“还君明珠双泪垂,恨不相逢未嫁时”,所说的“明珠”指代的便是耳环,也透露了耳环确实作为定情物在唐代呈现,承受与否便成果了悲欢离合。不过耳环在唐代并不盛行,唐代妇女简直都不戴耳坠。唐代曾经,耳饰只在少数民族中存在。宋代妇女喜戴耳环,不喜戴耳坠。明清时期是耳饰开展形制最为鼎盛的时期,明代耳环大多以金银横压出花形,然后在花瓣或花叶部位镶嵌各种宝石,有的还在花蕊中心镶嵌上一颗珍珠,这便是诗中所谓的“明珠”了。
香囊的前史由来已久。古时又称香包、香缨、香袋、香球、佩伟、荷包等等,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,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作为礼物彼此赠送,以表衷曲。香囊一般系于腰间或肘后之下的腰带上,也有的系于床帐或车辇上。因为共同香料多来自外国的贡品,朝廷还把香囊作为恩赐之物。制造各式香囊,曾是古代咱们正常的日子中最为往常的事。尤其是在文明茂盛的华夏,香囊是日子用品之一,却也正因人之必需,而逐步演绎成世人表情达意的一个道具,然后具有了丰厚而宛转的内在。
跳脱即为手镯、腕钏,古人将腕间风流称之为“跳脱”确实独具匠心。古代文学作品中,常有女子钟情男人后以腕间手镯相赠的情节,而古典诗词名句中,也一向有关于手镯的唯美意象。“浓淡神会风前影,跳脱秋生腕底香”,描绘的虽然是“秋生”菊花,却有“跳脱”环绕其间,颇见非凡性格;“越女采莲秋水畔,窄袖轻罗,暗露双金钏”,野性美一览无遗。
“罗缨”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五颜六色丝带,以示人有所属,而五颜六色丝带上佩带美玉,更是一件定情佳品,是因为玉在古典文明中具有非同凡响的含义。古时富有人家、上流社会、书香门第的人,都会佩带玉佩,这渐渐的变成了身份、位置的一种标志。古代婚姻是爸爸妈妈之命、媒妁之言,所以在定亲的时分,两边爸爸妈妈往往会交流玉佩作为信物,让有婚约的孩子时间佩带。古人有言:“玉之美,有如正人之德。”玉佩标志着正人,有着恭顺平缓、温润悠远之意,所以古代正人们喜爱用玉佩来作为定情物,显得控制有礼。
同心结也一向是古人表达情感的信物,所谓“著以长想念,缘以结不解”,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,连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包含其间。正古时初婚的配偶,在新婚之夜饮交杯酒前会各剪下一绺头发,绾在一起表明同心。“结发夫妻”的典故正源于此。把自己和恋人的一束头发合在一起编成一只同心结,表达了欲与恋人百年结发的美好愿望。比较有意思的是同心结与“结梁子”也有所根由,现在指的“结梁子”便是过节,阻止,对立,隔膜,但“梁子”的别的一个意思是梁家子,讲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。
搔头是簪的别称。相传颇得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,便是以玉簪搔头的风味迷倒武帝,而宫人竞相以簪搔头,搔头的称号就此撒播下来。簪钗作为定情物,是古代最常见的,只因男女相会,唯有此物最解风情。
簪钗虽同为发饰,不过钗明显比簪更为杂乱,簪在古时为男女皆用,而钗只为女人运用,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,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,运用时安插在双鬓。钗不仅是一种饰物,它仍是一种寄情的表物。古代恋人或两口子之间有一种赠别的风俗: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,一半赠给对方,一半自留,待到改日重见再合在一起。
不管是“三条裙”或是“双中衣”,指代的都是古代妇女的服饰,而白绢和纨素则是服饰的原料,这些作为定情信物的衣服明显不是粗布葛衣。中国古代女人在服饰上愈加喜爱发明一种含而不露的美,这种发明具有极大的装修性、整体性和轻柔潇洒的美学作用。其共同的风格和风味,代表着东方女人所特有的审美抱负。